文字记忆

至情至性王兰英

作者:东篱下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从年少开始,听的最多的锡剧唱段莫过于王兰英的《双推磨》。光影中的人和事虽然隔着一段岁月的距离,但夜深人静时便会跟着“黄昏敲过一更鼓……我一人过了三年多……”来到黄昏时苏小娥独自挑水的河边、来到她独自一人磨一夜豆腐的磨坊、见证她勇敢追求幸福的双推磨。声音不仅听得见,看得见,还能塑造人物的性格。王兰英用声音赋予了苏小娥勤劳坚毅、朴实大方的品德。

      在王兰英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我偏爱苏小娥和申大娘,她的个人气质和这两个人物的特质是浑然天成的。这样的契合,自是与众不同的美学呈现。

      跟王兰英老师的见面颇为波折,电话约了几次,都以忙碌为由被拒绝了,有几分尴尬也有几分失落。舞台下的王老师真的如此清高吗?我几欲放弃拜访,但是有朋友鼓励我说王老师绝对不是这样的人。

      十六年前,一个冬日的午后,没有太阳,我跟王媛媛老师在南京小火瓦巷附近的一个小公园闲聊。忽然,王媛媛老师向前努了努嘴,轻声对我说:“那边走来的是王兰英。”

      我放眼望去,喃喃说道:“那是王兰英吗?”

      一位高挑精瘦的老太太,穿一件淡蓝色的羽绒服,头戴一顶同色的帽子。苏小娥的体态轻盈,云步轻点,缓缓吟莺莺唱……,风韵已然不在,但双眼仍透着几分坚毅淡定。

      王兰英老师也仿佛注意到了我们,她顿了顿脚步,两位王老师彼此并不打招呼。我快速走上前自我介绍了一番。王兰英老师先是一愣,当得知我是她老乡,转而很开心,她不无歉意地说:“因为要照顾孙女,平时很忙,所以基本不跟戏友接触。你这么年轻就喜欢锡剧,真不容易,下次来我家玩。”

就这样便开启了我跟王兰英老师的交往。我沾沾自喜,庆幸锡剧带来的缘分。

      有一天跟王老师通话,她第一句便问我:“你知道我跟王媛媛有过节吗?”

      我一愣:“我不知道啊,也不便问,但是上次公园碰面我可以感觉出来。”

      “几天前我跟王媛媛通过电话,我们坦诚交谈,化解了恩怨。我觉得她挺可怜的,一人住在老年公寓。改天我带你去看看她,她说还有资料要给你呢。”王老师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演员讲得是一个演字,在舞台上演绎着别人的恩怨情仇,生活中本也可以嗔笑拿捏得当,但王老师的率真和豁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每次去南京看戏,只要被王老师知道,她一定是热情相邀去她家吃饭。还清楚地记得老太太领着我跟小蔡、小方去绿柳居吃早餐的情景,一边给你夹着点心,一边说:“小伙子要多吃一点,多吃一点”,亲切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

      在王兰英老师的整个艺术生涯中,她声腔的变化相当明显,早期是以高亢激越华丽挺拔见长,声腔大多行进在中高音区,王老师自己也跟我说过她年轻时可以跟着京胡的伴奏演唱;后期则以深沉悠长委婉曲折,以中低音著称。这样的变化中唯有她的沙声贯穿始终。这是一种别致的乡音,亲切地如同春的呢喃。而我个人则偏爱她后期的唱腔,特别是80年代的录音,那丝丝缕缕的甜糯圆润,袅袅婷婷的百转千回,仿佛诉不尽挥不去的江南烟雨,润绿了一岸春柳。

      听50年代《双推磨》录音,王兰英老师的念白中还有浓浓的常州口音,但是在后期的录音中,已经没有一丁点的地方口音,取而代之的是文雅工整的中州韵。可见一个经典作品的流传背后是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打磨。

      在锡剧的历史长河中,双推磨镌刻了一道美丽的印记,让人们有迹可循锡剧的过去和未来,还有——沙糯的腔韵,飘逸的台风,以及率直坚韧的个性。

      最初的拜师学艺,仅是谋生的手段,谁曾想,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在风雨飘摇中痛楚,在姹紫嫣红中寻觅,在沧海桑田中淡然。她眉心的一抹坚毅与眼神中的一抹淡雅仿佛在向世人娓娓道来那些不俗的经历,以及令人惋惜却又为之庆幸的一生……

雅韵天成数兰腔

花腔奇特余韵长

高亢沙糯两重响

被冠“江阴梅兰芳”

轻盈飘逸舞中央

云步轻点驰飞扬

花旦闺阁俏模样

青衣老旦风采靓

推磨一曲如佳酿

代代相传人敬仰

申大娘娘性刚强

激情委婉众人享

珍珠塔内深情藏

多姿小腔韵味漾

出江南 走全国

多彩乡音布满巷

性刚烈 本质朴

一身孑然实堪伤

恩泽全家情高尚

代兄养女恩义长

杖朝年 捐银两

拒绝专场助栋梁

花光月影暗盈香

兰音一曲绵延长

                                    2019年7月15日